第(1/3)页 众人神色一滞。 饮食的问题可以改,即便改不了还是能买到面粉的。 可生理习惯……水土不服可不一定能改,尤其是两种相反的天气之下。 “毕尚书,大明地大物博,不是说只有现在这么一些耕地,若是朝廷允许开垦,耕地面积或许能增加一倍,迁移到其他地方垦荒呢?” “这也是一个办法,可以考虑,但这不就与陛下所提的退耕还林的想法相违背了吗?若非必要,尽量不选择此法!” “毕尚书,干脆直接不分,或者说暂时不分耕地,将他们变为植树民夫,类似河道的护漕军,四条主要河道加起来近五千里,需要十亿棵树。 北宋元祐年间,开封府征调两万民夫沿黄河植柳,记录日植十万余株,人均五棵左右(含老幼), 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一书记载万历六年徐州发动民夫千人耗时三月,植树百万棵,日均一万一千颗,人均十一棵。 如果按人均十棵算,如此大工程二十年完成不过分吧,那就是每年五千万棵。 无论是枸杞、核桃、泡桐、白蜡、桑葚等经济性树木还是柳树、榆树等景观性树木,栽种时间只有两个节点, 一是春季萌芽前的三四月份,二是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的十月到十一月份,总计算下来可能只有四个月左右。 这些树木中枸杞、桑树、柳树可以插扦插,核桃要嫁接育苗、泡桐要根蘖育苗、白蜡和榆树需要种子育苗。 所以,前前后后的除掉只有三个月左右,这就需要五万人左右,加上后勤保证、补种等等,少则六七万人,多则十万人。” 工部尚书范景文说到这里,沉思了几息:“而这些护林民夫的家眷则是就近组建一些集体工坊,为以后经济性树木的维护、采摘、加工等做准备。 按照这么算,就只需要一半的人需要安排房屋和耕地了,只有这些的话压力就小了一些。 我们用时间换取空间,只要农业研究院那边研究出了高产的种子或者种植方法,亩均两石提升到两石半、三石的时候,人均五亩耕地就可以降到四亩、甚至三亩。 到那个时候,我们将会有大量的耕地富余,也会有大量的耕地退耕还林。 高产的粮食加上商事发展的一些手工业发展,日子绝对比之前要舒服的多。 至于缺口的千万石粮食,也倒不是什么大问题,退耕还林的这个想法即便是想开展也得等大灾之后再说或者说得等大灾之后才能全面开展。 到那个时候,一个县也就是多供应几千石粮食而已,米价也涨不上去的。 第(1/3)页